术数书籍资料
算命、风水相关书籍资料整理

第一章 神骨鉴《冰鉴-曾国藩》

一身精神,具乎两目;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。他家兼论形骸,文人先观神骨。
语②云:“脱谷为糠,其髓斯存。”③神之谓也④。“山骞不崩,唯石为镇。”⑤骨之谓也。一身精神,具乎两目⑥;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⑦。他家兼论形骸,文人先观神骨⑧。开门见山,此为第一⑨。
【注释】
①神骨:就是“神”和“骨”。这里的神,不是人们常说的“精神”,而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状态,是由人的意志、个性、学识、修养、气质、体能、风度、神态和社会阅历等构成的一种综合体,往往通过一个人的音容笑貌、言谈举止、行为动作,特别是被称为“心灵的窗户”的眼睛表现出来。“骨”,并非现代人体生理解剖学所说的骨骼系统,而主要是指人的头部,凭眼看得见、用手摸得着的所谓“九骨”,即颧骨、驿马骨、将军骨、日角骨、月角骨、龙宫骨、伏犀骨、巨鳌骨和龙角骨。这里要注意的是,曾国藩在《冰鉴》里所要讨论的“九骨”与通常所谓的“九骨”不同,这里的“九骨”是指天庭骨、枕骨、顶骨、佐串骨、太阳骨、眉骨、鼻骨、颧骨和项骨。《冰鉴》将“骨”与“神”并列,足见曾氏对“骨”的重视。
②语:这里指的是谚语、成语或俗语。
③脱谷为糠,其髓(suǐ)斯存:脱,去掉,即碾去或舂掉。谷,指谷子、稻谷等。髓,本指骨髓,这里取其喻义精华的意思,实指“米”。斯,助词,无义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把谷子或稻谷的外壳碾去,虽然产生了一些谷糠,然而谷的精华,也就是米,仍然存在,其本质并未改变,也不会丢失。
④神之谓也: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就是事物的精神。
⑤山骞(qiān)不崩,唯石为镇:骞,损;亏。这里指泥土的脱落流失。崩,崩裂;倒塌。《 经·雅·天保》:“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”镇,支撑以保持稳定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尽管高山上的泥土经常流失,却不会倒塌,正是由于坚硬如钢铁的岩石在那里支撑着,使它得以保持稳固。
⑥一身精神,具乎两目:具,体现;流露;表露。乎,于;在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的精神状态,都集中表现在两只眼睛上。眼睛有“心灵的窗户”之称。
⑦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:这两句的意思是: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与否,都集中呈现在面部。
⑧他家兼论形骸(hái),文人先观神骨:他家,和“文人“相对。“文人”在这里特指中国传统社会里具有文化知识素养的儒士。“他家”则是指像工人、农民、商人、军士等各类人员。兼,同时。形骸,这里指人的躯体及其形骸。
⑨开门见山,此为第一:开门见山,这里曾国藩把“神”和“骨”喻作两扇大门,把人的命运喻为门外显而易见的大山,认为只要看了人的“神”和“骨”,就等于打开了人的命运之“门”,可以测知人的命运了。此为第一,“此”在这里不是指本篇,而是指“神”和“骨”,“此为第一”意思就是说“神骨”是观人的第一要诀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骨骸形貌,犹如两扇大门,而其命运则犹如大门外面的一座高山,只要打开精神和形骸之门,就能测知人的内心世界。
【译文】
俗话说:“去掉稻谷的外壳,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,但稻谷的精华——米,仍然存在着,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。”这个精华,用在人身上,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。
俗话又说:“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,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,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,不会被风吹雨打去。”这里所说的“镇石”,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——骨骼。
一个人的精神状态,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;一个人的骨骼丰俊,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。像工人、农民、商人、军士等各类人员,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,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。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,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。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,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,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,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。门打开之后,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,从而测知人的气质了。两扇大门——精神和骨骼,是观人的第一要诀。
【智慧解析】
人逢喜事精神爽,但这里所论的“神”,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。貌有美丑,肤色有黑白,但这些都不会影响“神”的外观,换句话说,“神”有一种穿透力,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。比如人们常说“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”,这种气质,不会因他的发型、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。气质,是“神”的构成之一。
“神”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而空空地存在,它肯定有所依附。这就是说“神”为“形”之表,“形”为“神”之依,“神”是蕴涵在“形”之中的。“形”是“神”存在的基础,与“神”的外在表现紧密相关。如果“神”是光,“形”就是太阳和月亮,日月之光放射出来普照万物,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东西,它放射出来就是光。这就说明:“神”藏于“形”之中,放射出来能为人所见,如光一样;“形”是“神”的藏身之处,但又与“神”有着千丝万缕、分割不开的物弦关系,“神”必须通过“形”来表现。这种复杂的关系,说明日常观人时,既要由“神”观“形”,又要由“形”观“神”,二者相反相成、相辅相依,不能完全割离开来、单独地看。
《冰鉴》中所言的“骨”,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,而是专指与“神”相配,能够传“神”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。“骨”与“神”的关系也可以从“形”与“神”的关系上来理解,但“骨”与“神”之间,带有让人难以捉摸、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,一般读者往往难于把握,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多加体会。
为了比较形象地说明“神”和“骨”,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,以便读者能充分地理解两者的奥妙。
稻谷的精华是米,米蕴藏在壳内,碾壳成糠,皮去掉了,精华犹在,也才有用。米未随糠去,因而“神”也不会因“形”(相貌等)有什么消失。“神”与“形”,犹如“米”与“糠”。所以说“脱谷为糠,其髓斯存”。
“骨”外面有皮有肉,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。骨骼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。骨之与人体,犹山石之与泥土。泥土脱落流失,但山石岿然屹立,仍足以见其雄壮;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,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改变,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。所以说“山骞不崩,唯石为镇”。
人们常用“双目炯炯有神”来描述一个人的精力旺盛、机敏干练。从这儿就会发现“目”与“神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按中医理论,眼睛与肝和肾是相通相连的。一个人肝有病变,从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征兆。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、精光暴露,熠熠生辉,表明肾气旺盛,身体状况良好,是健康的标志;反之,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,缺乏活力,难以集中精神工作。
人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、痛等各种感受欲望,都会从眼睛中流露出来。甚至人的智愚忠奸、贤不肖明浊,都能通过眼睛看出一点名堂来。因此,眼睛是观察一个人各种品质的指路牌。
因为人的体能相貌,是由骨、肉内外联结而成的,骨与骨的连络,肉与肉的板结,骨与肉的内外包合,统一构成了人的外在形貌。由于骨起着框架和支撑作用,因而“骨”相的优劣,成为人的体貌美丑的首要因素。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,是人的指挥系统,头部骨骼的优劣,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“首长”。传统医学认为,头为群阳会集之府,五行正宗之乡,头骨为整体骨骼的代表,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,因而面骨之优劣能鉴头骨之优劣,进而可鉴全身骨骼之优劣。正是出于这个理论,《冰鉴》有云:“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。”
观人的“神”、“骨”,犹如门外的大山,门既打开,山势自然可见。山势既幽深,必有来龙去脉;既雄伟,必有深根厚基。自此喻人之命运,其优劣高下,不言自明。
【智慧典例】
曾国藩评鉴江忠源
江忠源,字常孺,号岷樵,湖南新宁人。他本是读书人,后成为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。1848年,江忠源开始办团练,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还早三年,而曾国藩也是1853年才开始办团练的。江忠源办团练,是为镇压新宁县的青莲教起义。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,江忠源率乡里团练,一役即将雷再浩剿灭。由此江忠源授七品知县,往浙江任职。
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读书,因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,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。见面后,两人谈得很投机,曾国藩也赏识江忠源的才华。江忠源告辞时,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,直到他走出门外。
曾国藩对左右人说:“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,可惜会悲壮尽节而死。”
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后,1852年,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,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,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。曾国藩知道后,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,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,认为他投笔从戎“则非所宜”。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,认为“团练防守”即为文人本分,他率兵去广西,就是“大节已亏”。曾国藩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江忠源投笔从戎,旁人以为是他“爱人以德”,不愿文员夺武,但是否与他认为江忠源“会悲壮尽节而死”有关呢?可惜曾国藩未在书信、日记中提及此事。
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就大获成功。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,重创太平军,太平军早期领袖南王冯云山即牺牲于此役。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名闻朝廷。随即,江忠源乘胜追击,连战连捷,声名显赫,终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。
1854年,太平天国勇将、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曾国藩湘军。江忠源防守庐州,被太平军围困,城破,江忠源苦战力竭后,溺水而死。
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“立名天下,当悲壮尽节而死”,现在已无从考证;但可以肯定的是,注视良久,肯定与察神有关,“文人先观神骨”意义非常。
任何一位领导人,在考察人物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禀赋。不如此,不足以成就大事。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领导人必须会鉴别人才,然后才能组建强有力的核心首脑集团,带领社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
纵观古今人物,身为团体领导人,唯有曾国藩留下了一套鉴别人才的非常系统的学问——《冰鉴》。唐代的袁天罡,宋代的陈抟,都是鉴别人物的高手,但他们都不是世俗中人,偏僧偏道,游于山水之间,过着神仙般的生活。而曾国藩秉承“兼善天下”的思想,却从未打算要归隐山林。他祖父也是鼓励他要竭尽血诚效忠朝廷的。
曾国藩这套鉴别人才的学问,影响不小,与民间流传的相学也区别甚大。相学是静态考察,易流于机械主义,而且宣扬命运天授思想,看不到个人努力的作用,还从面相中定人一生富贵。人的富贵荣华,受家庭、历史条件、个人奋斗等多种因素影响,仅凭相貌来定,少掉了许多依据,也违反了科学规律。曾国藩鉴别人才,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、言语、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,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,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,结果如何等。

神骨鉴·神分清浊邪正
文人论神,有清浊之辨。清浊易辨,邪正难辨。欲辨邪正,先观动静。
文人论神,有清浊之辨①。清浊易辨,邪正难辨②。欲辨邪正,先观动静③。静若含珠,动若木发④;静若无人,动若赴的⑤,此为澄清到底⑥。静若萤光,动若流水⑦,尖巧而喜淫⑧;静若半睡,动若鹿骇⑨,别才而深思⑩。一为败器,一为隐流,均之托迹于清,不可不辨。
【注释】
①文人论神,有清浊之辨:清,指目光清亮,顾盼端庄。浊,指目光浑浊,流盼斜视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文人在研究、观察人的精神状态的时候,把它区别为清莹和浑浊两个类型。
②清浊易辨,邪正难辨:清浊,由上可知,指的是目光的清莹和浑浊;邪正,指目光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状态的奸邪与忠直。一般来说,“浊”无邪正可言,所以,“邪正”在这里指的是“清”中之邪正。这也就是说,“神”除了“有清浊之辨”外,“神”之“清”者又有“邪”与“正”之辨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精神状态的“清”与“浊”是容易区别的,而“清”中的“邪”与“正”却难于分辨。
③欲辨邪正,先观动静:动,指目光正在看人观物之际。静,指目光处于静止状态,未曾看人之时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要想分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邪正,首先要看他看人观物之际与无所观看之时两眼所透露出的精神状态。
④静若含珠,动若木发:含珠,指两眼光华熠熠,真情内蕴,宛如晶莹的明珠含而不露。木发,指目光安详沉稳,又敏锐犀利,宛如春木抽出新芽,生机勃勃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处于静态的时候,两眼光华熠熠,又真情内蕴,宛如两颗晶莹的明珠,含而不露;处于动态的时候,两眼安详沉稳,又敏锐犀利,宛如春木抽出新芽,生机勃勃。
⑤静若无人,动若赴的(dì):赴,去,指箭射去的意思。的,箭靶子。这里所谓“若无人”,是指目光湛然而清明,寂然而沉静,不为外物所扰。“若赴的”是指目光杀机藏于内,锋芒露于外,如射者瞄准目标,一发中的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处于静态的时候,目光清明沉静,旁若无人;处于动态的时候,目光杀机内藏,锋芒外露,如射者瞄准目标,一发中的。
⑥此为澄清到底:此,指代以上“静若含珠,动若木发”和“静若无人,动若赴的”两种情态。澄清到底,此即所谓“清”之“正”者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以上这两种情态,澄明清澈,属“清”中之“正”。
⑦静若萤光,动若流水:萤光,萤火虫发出的光,其状微弱而闪烁不定。流水,指目光虽清却游移不定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处于静态的时候,目光有如萤火之光,微弱而闪烁不定;处于动态的时候,目光有如流动之水,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。
⑧尖巧而喜淫:尖巧,善于伪饰。喜淫,淫是奸邪的意思,喜淫就是奸心内萌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以上两种神情,一则善于伪饰,一则奸心在内悄悄萌动。
⑨静若半睡,动若鹿骇:半睡,即似睡非睡,似醒非醒的样子,这是一种内心细谋深算的神情。鹿骇,骇是惊恐不安的样子,鹿骇,就像鹿那样惊恐不安,这是一种生怕别人窥见自己内心的神情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处于静态的时候,两眼似睡非睡,似醒非醒,这是一种细谋深算的神情;处于动态的时候,两眼总是惊惶不安,生怕别人窥见自己内心的神情。
⑩别才而深思:别才,指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之人。深思,这是一种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的神情。
一为败器,一为隐流:败器,“败”是缺损、瑕疵的意思。“败器”就是有瑕疵之器,这里指上文“静若萤光,动若流水,尖巧而喜淫”。隐流,“隐”是含而不发的意思,“隐流”,就是含而不发之徒,这里指上文“静若半睡,动若鹿骇,别才而深思”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具有前两种神情者是有瑕疵之辈,具有后两种神情者是含而不发之徒。
均之托迹于清,不可不辨:托,寄托;寄寓。迹,踪迹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以上两种神情属于“邪”,而它们却混杂在清莹的神情之中。
【译文】
古之医家、文人、养生者在研究和观察人的“神”时,一般都把“神”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。“神”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,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,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。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,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。眼睛处于静态之时,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,真情深蕴,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,含而不露;处于动态之时,眼中精光闪烁,敏锐犀利,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。双眼处于静态之时,目光清明沉稳,旁若无人;处于动态之时,目光暗藏杀机,锋芒外露,宛如瞄准目标,待弦而发,一发中的。以上两种神情,澄明清澈,属于纯正的神情。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,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,微弱而闪烁不定;处于动态的时候,目光有如流动之水,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。以上两种目光,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,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。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,目光似睡非睡,似醒非醒;处于动态的时候,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。以上两种目光,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,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。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,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,都属于奸邪神情。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,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。
【智慧解析】
水有清浊之分,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别。古人就用“清”与“浊”来区分人的智愚贤不肖,《冰鉴》自然也会很重视“清浊”。中国古代哲学观有天人合一,即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。相学的“清浊”就相当于用“人合于自然”的方式来评判人的行为举止,区分人的智愚贤不肖,测知人的骞达命运。
由于“正”和“邪”都蕴藏在“清”之中,并都以“清”的面目出现,要准确地分辨它们,就是一个比较困难、富于技巧的问题。既然“邪”、“正”难辨,因而《冰鉴》说:“均托迹于清,不可不辨。”
“动”与“静”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,最易于运动中流露、呈现出来,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,最能见人真心。“静”虽然是稳定状态,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,它处于其先其后的两“动”之中,在由“动”到“静”,再由“静”到“动”的变化中,它仍呈动态。所以通过“动”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,通过“静”也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
“动”,这里是指眼睛正在看人观物之时的状态;“静”,指目光暂时静止,没有看人观物时的状态。有动必有静,静后必是动,它们是相互连贯的永恒状态。
“静若含珠”,犹如一颗灿烂明珠,熠熠生光,却又含而不露,光华内蕴,静而炫然。
“动若木发”,犹如春木的生发。树木经水分的滋养,遇春而生,一冬所藏之精华化为新芽。观人看物,目光中精气流动,如秀木吐春,新芽自清,生气盎然。
“静若无人”,其状为安详自然,心无杂念,如老僧入定,不观旁物,又像幽谷清泉,涧鸣溪悦,清者自清而寂然无他。从这里能看到人不加掩饰的一面。
“动若赴的”,如利箭脱弦,飞驰而去,直射靶心。其势有厉裂之气,杀机深藏而锋芒外现,声威露于外,一发中的。
“澄清到底”,则端端正正说到了邪正的根本差别上。忠直高尚的人,不论动静还是人前人后,都是表里如一,始终不变,清纯净洁的。
然而仔细分辨起来,这里也有差别。“静若含珠,动若木发”的境界,似乎高于“静若无人,动若赴的”的境界,因为前者属于大智大才的圣贤境界,后者则属于有智有才的豪杰境界。圣贤与豪杰的分界,正在这里。
再来看“邪”。
“静若萤光”,萤火虫的光在夏夜中比较微弱,而且闪烁不定,一明一灭,这就像人有性而无定力一样。
“动者流水”,流水的特性就是漂流不定,在人的目光中,就是忽东忽西,闪闪烁烁,很有智慧,却不能恒守。这种目光反映出来的内心世界,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目标、窥探目标。
因此,两眼“静若萤光,动若流水”者,必定是善于伪装而奸心内萌之辈。
“静若半睡”,即似醒非醒,似睡非睡,两眼半开半闭,开能看外面之物,闭则可以静心深思,既养神又思考问题,似乎一举两得,效率很高,很会使用时间。对这种人就应当心了。
“动者骇鹿”,像惊鹿那样惶惶不安。本来半睡半醒似乎是在养神,却又怕外面有什么好东西会错过,因而一有风吹草动,就睁开一条缝,想看个究竟。因而称他们为别才,即虽有才智,却是不能始终如一,坚守正道,容易见异思迁。
“一身精神,具乎两目”,目中的“神”,仍然有清与浊之分。这一点,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容易区分。比如,在校学生与工作了几年的人一比,他们的差别就出现了,在校学生的眼神是明亮清纯,没有杂念的,而后者则变得老练世故,缺少那种心底无私的清纯味。
【智慧典例】
王莽神平则质平,神邪则质邪
观察一个人的“神”,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不肖。“神”正其人正,“神”邪其人奸。而我们平常所说的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,是不分人品好坏的。这里谈及的“神”与“精神”一词不完全一样,它发自于人的心性品质,集中体现在面部,尤其是两只眼睛里。
如果一个人的“神”平和端庄,“神”定,表明他道德高尚,对人忠心耿耿,不会肆意叛主,也不会因周围事物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节操和信仰,敢于坚持正确的东西,意志很坚定。
如果一个人的“神”侵邪褊狭,“神”挫,其品格卑下,心怀邪念,容易见异思迁,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。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,往往在准备充分、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,而不会轻易发难,不打无准备的仗,是大奸大贼一类的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神”固然与遗传有关,但更主要的是需要经过后天环境的磨炼。
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,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胆识而言,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。如果他不篡取王位,不显露本性,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、俭朴地生活,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的人物。
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娘娘,几个叔伯也都贵为将军公侯,但他的父亲王曼死得太早,孤儿寡母的,虽然生活不成问题,但在族人中受到的冷落和排斥,给王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,这也许是造成他日后篡夺王位的叛逆行为的最初原因。王莽稍稍懂事以后,就开始勤奋学习。王安石讲,贫者因书而富,富者因书而贵,贵者因书而守成。王莽渐渐以一个谦让恭俭、不贪享乐的进步青年形象出现在族人面前,穿戴得像一个克己修身的儒生,不仅对母亲和亲长极其孝顺,而且气度豪迈,与朝野的光明俊伟人士交往结纳,深受时人的赞誉。
他的叔叔、大将军王凤生了病,王莽朝夕不离床头,殷勤地服侍,汤药都由王莽尝过以后再给王凤喝,以防有人下毒。几个月下来,王凤的病好了,王莽却是蓬头垢面,满脸憔悴,感动得王凤欷歔而叹:有子不如有王莽。王凤临死前,托姐姐(时已为太后)和皇上提携王莽,大司空王商和当世的一些名人也盛赞王莽的品德才行,王莽因此被封为新都侯。
封侯以后,王莽仍然保持着廉敬恭让的作风,在人前不敢有丝毫马虎和得意,但暗地里开始有享乐的意思了。他曾私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,却被堂弟无意中撞见,王莽就对他说:“朱子元没有儿子。看相的人说这个女子宜产佳儿,因此就主动帮朱将军买了回来。”当时就把那个奴婢送到了朱子元府上。
他的族叔王根辅佐朝政数年后,因身体不好,向皇太后申请退隐。另一个大臣淳于长,先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,又娶为妾,与许皇后内外勾结,逐渐得到皇上汉成帝刘骜的宠信。王莽对王根说:“淳于长想取代您,正在跟手下人商量办法。”王根怒气陡生,叫王莽向皇太后举报淳于长的阴谋。由于太后本对许皇后不满,乘机把淳于长搞了下去。
因为这次告发大奸,王莽代替王根成为大司马,时年38岁。此后,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。王莽的母亲生了病,其他大臣派夫人来探视。一个穿着粗布衣服,妆饰与一般仆妇无多大区别的妇人出来迎接她们。那些夫人们以前都听说过王莽家居生活比较简朴,还不以为然,当那个妇人自称是王莽的妻子时,众夫人都惊得眼睛如铜铃大。
后人读历史,都知道这是王莽隐瞒自己真实目的的举动,但当时的许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诚耿洁迷惑住了,赞誉之词盛若花海。
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,悄悄对大儿子说:“王莽神清而朗,气很足,但是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,专权后可能要坏事。我又不肯附庸他,这官不做也罢。”于是上书,称自己“昏乱遗忘,乞骸骨归乡里”。用鉴别人才的“神”来分析,“神清而朗”,指人聪明秀出,不会是一般的人;神有邪狭之色,说明为人不正,心中藏着奸诈意图。王莽可能也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么,但抓不到把柄,恨恨地同意了,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。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。
神的偏邪与形的丑恶并不相同,比如生活中“贼眉鼠眼,一看就不是好东西”的一类人,事实上不尽是这样,长相丑恶的人往往也有善良、仁爱、忠诚的心。因此说“以形观人”错误多多。而神则来自于心灵本性,实难做假,以它来断人品性,确实可靠,且简便易行。

神骨鉴·“神”存于心
凡精神,抖擞处易见,断续处难见。断者出处断,续者闭处续。小心者,从其做不了处看之,大胆者,从其做了处看之。
凡精神,抖擞处易见,断续处难见①。断者出处断,续者闭处续②。道家所谓“收拾入门”之说③。不了处看其脱略,做了处看其针线④。小心者,从其做不了处看之,疏节阔目,若不经意,所谓脱略也⑤。大胆者,从其做了处看之,慎重周密,无有苟且,所谓针线也⑥。二者实看向内处,稍移外便落情态矣⑦,情态易见。
【注释】
①凡精神,抖擞处易见,断续处难见:抖擞,本指精神振作,这里是故作精神振作、故作姿态的不能持久的意思。断,指故作精神振作而其力不继时的状态。续,指精神抖擞出于自然,无心作态,力终不绝,其神有余,因而能够持久,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逝。所谓续处,当指自然抖擞而其力持久的状态。这三句话的意思是: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,只是在那里故作抖擞者,又好像是真的精神振作,也就是说,介乎假抖擞与真振作之间,就难识别了。
②断者出处断,续者闭处续:断,指“神”是在故作抖擞之态中断,前后未能相继的状态。出,指故作抖擞并表现于外。续,指中断的抖擞又重新振作起来时的状态。闭,指精神自然而生并蕴涵于内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精神不足,是由于故作抖擞并表现于外;精神有余,是由于自然而生并蕴涵于内。
③道家所谓“收拾入门”之说:收拾,这里是解脱、摆脱的意思。《西厢记》:“毕罢了牵挂,收拾了忧愁。”收拾入门之说,即道家的养气炼性,其要领是去掉杂念,以静待动。
④不了处看其脱略,做了处看其针线:不了处,指尚未“收拾入门”,即尚未去掉杂念、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。脱略,轻慢、不拘。做了处,指已经“收拾入门”,即已经去掉杂念、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。针线,这里是精细周密的意思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尚未去掉杂念、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,要着重看其轻慢不拘;已经去掉杂念、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,要着重看其精细周密。
⑤小心者,从其做不了处看之,疏节阔目,若不经意,所谓脱略也:小心者,指谨小慎微的人。疏节阔目,粗疏大意、不精细、不周到。若不经意,指无论干什么都好像漫不经心的样子。这五句话的意思是:对于小心谨慎的人,要在他尚未摒除杂念、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去看他,这样就可以发现,他愈是小心,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、欠周密,他愈是谨慎,他的举动就愈好像漫不经心。这种精神状态,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。
⑥大胆者,从其做了处看之,慎重周密,无有苟且,所谓针线也:大胆者,指率直豪放的人。苟且,不认真,不严肃。这五句话的意思是:对于率直豪放的人,要在他已经摒除杂念、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去看他,这样就可以发现,他愈是率直,他的举动就愈是周密,他愈是豪爽,他的举动就愈是一丝不苟。这种精神状态,就是所谓的精细周密。
⑦二者实看向内处,稍移外便落情态矣:二者,指上文的“脱略”和“针线”,它们都属于“神”的范畴,只是前者为“神不足”,后者为“神有余”。看向内处,指存在于内心世界。落,沦为,变成。这三句话的意思是:“脱略”和“针线”这两种精神状态,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,但是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,它们立刻就会变为情态,而情态却是比较容易看到的。
【译文】
一般来说,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,那种只是故作精神振作者,是比较容易识别的,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,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,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。精神不足,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,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。而精神有余,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涵于内。道家有所谓“收拾入门”之说,用于观“神”,要领是:尚未“收拾入门”,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,已经“收拾入门”,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。对于小心谨慎的人,要在尚未“收拾入门”的时候去看他,这样就可以发现,他愈是小心谨慎,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,欠周密,总好像漫不经心,这种精神状态,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;对于率直豪放的人,要在已经“收拾入门”的时候去看他,这样就可以发现,他愈是率直豪放,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,做什么都一丝不苟。这种精神状态,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,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,立刻就会变为情态,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。
【智慧解析】
讲述了“神”在观人中的提纲挈领的首要地位后,再进一步论“神”存于心的情态,以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来观察“神”。
人的精神从其外显而言,可以分为两种,一为自然流露,一为勉强振作。所谓自然流露,是指有所见或有所感而发,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,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,情真意切,毫无故意造作之态,矫揉之象。所谓勉强振作,则与自然流露相反。
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,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,还是故意造作。尽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表现,可能会给辨别“神”的真假带来干扰,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语行止表现,完全可以察看“神”之真假。当初,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、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,大声叹曰:“彼可取而代之。”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,真个性——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称“莽撞”。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,则说:“大丈夫该当如此。”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,但从中却能真实地表明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,刘邦与项羽相比,就要含蓄婉转得多。
社交中观人、识人,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、顺藤摸瓜、循流探源的过程。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,也是这样,即由外在的情态举止,去察探其隐伏在内的精神气质,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。这一过程虽然似乎有一种无征无兆、无气无息、无色无味、无形无状的神秘性,但还是有理可循的,不是空穴来风,无基之楼。
人的精神外显,如上所述,有自然流露和勉强抖擞之别。凡属自然者,出于真诚,无意做态,因此气终不绝,流露持久,其“神”自然有余,所以称为“续”。而勉强者,故意造作,缺乏真诚,因此底气不足,抖擞短暂,其“神”自然不足,所以称为“断”。
“凡精神,抖擞处易见”,这是说,精神一旦振作起来,不论是真情流露的,还是故意造作的,当它显现时,都能看到它的振作;但这并不是一个人“神”的真实情况,这一种状态是不全面的,必须结合另一种状态——“断处”,才能发现“神”的真实状态,自然流露与勉强振作的区别,应在动态中,才能准确区分,即在“断续之处”去进一步鉴别真假。
接下来论及人之心思:“小心者,从其做不了处看之。疏节阔目,若不经意,所谓脱略也。大胆者,从其做了处看之。慎重周密,无有苟且,所谓针线也。”小心者就是说那种小心谨慎、心思周密的人,心气很高,常认为天下人皆不如己的倾向,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——容易气馁,难以经得起接二连三的失败打击,这与胆大心细是有区别的。因此,从他做不了的事当中去看他,就能得到他比较真实的内心精神状态。“大胆者,从其做了处看之”。如果是粗枝大叶的人,即便他把事做成功了,也会漏掉许多重要的细节,这应是一种无形的失败;胆大心细的人,则会在勇往直前时,密切注意周遭事物的细微变化,于细微处发现有可能遗漏的东西,从而保证事情的各个环节都不出差错。
能够从大小两方面仔细考察一个人,发现他真实的才能见识,这样就不容易出偏差。
【智慧典例】
如何分辨圣贤豪杰
刘劭的论述最精彩卓绝的,是从一般人的观察角度,指出众人知道赞扬志向远大者而不知道佩服心思细微者。大概心思细微的人,遇事小心谨慎,就像胆怯一样,容易被人忽略。对照《汉书·五行志注》,里面说牛心大而不能思考,由此可知人心粗略的也一定不能精思;不能精思的人,怎么能忧虑失败而争取成功呢?朱熹曾经引用前辈的话说:“年轻人只是才性过人的,不足畏惧;只有读书后深入思考、仔细研究的才可畏!”他又说:“读书只怕深入思考,因为书中义理精细深刻,只有深入思考、专心致志才可以领会。鲁莽浮躁的人,绝没有成功的道理!”读书只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准备,尚且一定要细心琢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,何况要成就天下一切大事的人,怎么可能靠鲁莽草率而企望成功呢?至于用心志的大小来分辨圣贤、豪杰、傲荡、拘懦四种人,也请用历史人物证明,如下所举:
心思细微、志向远大可称为圣贤的例子,如周武王。《汲冢周书·小开武解》:“四种好的品质:第一叫做‘镇定’,第二叫做‘刚正’,第三叫做‘平静’,第四叫做‘敬重’。”《大匡解》说:“啊!在过去,先父文王总是小心谨慎,时时尊敬可敬的人,你要夙兴夜寐、不懈努力,不要落在别人后面!”《武王践阼记》说:“敬重之心超过懈怠之心的人吉利,懈怠之心超过敬重之心的人不吉利。”《史记》记载:“武王到了同国后,即使是夜里也不酣睡。”这些都是心思细微的事例。《尚书·泰誓》中说:“上天爱护下民,设立了君主来管理百姓,设立了教师来教化百姓,我应当能够辅佐上帝,保护安定天下。有罪的应该讨伐,无罪的应该赦免,我怎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呢?”《孟子》说:“周武王也是一怒之下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。”这些都是志向远大的事例。
心思粗略、志向豪迈可称为豪杰的例子,如晋朝司空刘琨。《晋书》中记载,刘琨年少时即胸怀远大的志向,有纵横天下的才略,和范阳人祖逖是好朋友。他听说祖逖被朝廷启用后,给亲友写信说:“我枕戈待旦,立志要扫平叛逆之敌,常常担心祖逖先我行动!”他又写了一首五言 赠给别驾卢谌,诗中寄寓了非凡的志向,抒发了幽愤的心情,遥想汉初的张良、陈平,感叹鸿门宴和白登之役的旧事,用以激励卢谌。卢谌一向没有雄才大略,用很平常的词句相酬和,与刘琨的心思大相径庭;刘琨又重新写诗赠给卢谌,于是卢谌对刘琨说:“你的前一篇诗作写的是一种帝王般的远大志向,这不是做臣子的应该说的话。”从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刘琨的志向非常宏大。但是刘琨善于安抚而不善于控制,当他兴兵拥立晋室时,一天之内归附他的有几千人,离去的也相继而起;再比如,刘琨率众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碑,他也知道夷狄人难以靠忠义收服,只希望对他真诚相待,也许能侥幸成功。从这些事中足可以看出刘琨心思粗略而不周密,不能先考虑到祸患便想取得成功。
吏部郎山涛要挑选官吏,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职务,嵇康愤然拒绝,写信与山涛绝交,绝交信中极力非议商汤王、周武王,鄙薄周公、孔子。再比如,嵇康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,以自食其力。颍川人钟会,是一位贵公子,为人精明,很有辩才,他听说了嵇康的名气后,就去拜访他。嵇康见到钟会后,并不与他见礼,而是继续打铁。过了好一会儿,钟会要走了,嵇康对他说:“你听到了什么才来的?见到了什么才走的?”钟会回答说:“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的!见到了所见到的才走的!”钟会因为这件事而怀恨在心,在晋文帝面前进谗言,结果嵇康最终在东市被杀。这都是粗心而不考虑祸患的缘故。
心胸狭小而又志向屑小,可称为拘谨软弱的例子,如曹蜍、李志。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,庾道季说:“廉颇、蔺相如虽然是千年前死去的古人,但他们严正可畏的形象却常常具有勃勃生气;曹蜍、李志虽是现在还活着,却是死气沉沉有如九泉下的人。如果人人都像曹蜍、李志这样,便可回到结绳而治的远古时代,不过只怕要被狐狸豺狼这些野兽吃光了。”曹蜍、李志虽然活着却有如死了,这种人没有心胸和志向。由此可知,说他们心胸狭小、志向屑小,可能还算褒奖,但姑且列上他们算作懦夫的例子吧!
《列子》记载,秦穆公让九方皋选求良马,九方皋复命说选到一匹黄色母马。秦穆公派人去取马,取来的却是纯黑色的公马。秦穆公因此而不高兴,伯乐感慨万千地说道:“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,得其精而忘其粗,得其内而舍其外。”至于观人之术也是这样,把握其人的大体感觉而略去其人的细枝末节,求取其人的精华之处而舍弃其人的糟粕末节,正是观人观神的长处啊!

神骨鉴·观骨察人
骨有九起:在头,以天庭骨、枕骨、太阳骨为主;在面,以眉骨、颧骨为主。五者备,柱石之器也。
骨有九起①:天庭骨隆起②,枕骨强起③,顶骨平起④,佐串骨角起⑤,太阳骨线起⑥,眉骨伏犀起⑦,鼻骨芽起⑧,颧骨若不得而起⑨,项骨平伏起⑩。在头,以天庭骨、枕骨、太阳骨为主;在面,以眉骨、颧骨为主。五者备,柱石之器也;一则不穷;二则不贱;三则动履稍胜;四由贵矣。
【注释】
①骨有九起:起,状态。本节专论九贵骨。九贵骨为:天庭骨、枕骨、顶骨、佐串骨、太阳骨、眉骨、鼻骨、颧骨和项骨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九贵骨有九种不同的长势。
②天庭骨隆起:天庭骨,位置在发际天庭之下。其势丰隆而起才是贵相。但也不可呈“凸”字形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天庭骨丰隆而起,才是贵相。
③枕骨强起:枕骨,后脑之骨,位置与面部的印堂相平。强,充实显露。枕骨骨质宜充实,而且愈显愈贵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枕骨充实显露为贵相。
④顶骨平起:顶骨,位置在头顶。平,平正而不突兀。顶骨以平正为贵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顶骨平正而不突兀才是贵相。
⑤佐串骨角起:佐串骨,即鬓角骨,其峰斜上插入小儿总角处。虽然是骨却长得像角。角,这里是牛角、羊角状的意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佐串骨的贵相是骨峰斜上插向发际,其状如角。
⑥太阳骨线起:太阳骨,位置在两眉之尾,根在太阳穴。线,这里的意思是为直线上升,达于发际。太阳骨以细而显为贵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太阳骨的贵相是直线上升。
⑦眉骨伏犀起:眉骨,即眉盘骨,位置在面部两眉之下。伏,平而隐。犀,犀牛角。眉宜棱而不露,隐然如犀牛角之平伏,否则,高而露则狂傲,低而陷则奸邪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眉骨的贵相是棱而不露,隐然若犀牛角之平伏。
⑧鼻骨芽起:鼻骨,由年寿至山根,上连印堂、中正。芽,这里的意思是如芦笋竹芽,峻拔而挺直。鼻骨宜竣拔而挺直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鼻骨的贵相是像芦笋竹芽那样峻拔而挺直。
⑨颧骨若不得而起:颧骨,在面部两眼之下。若不得而起,意思是有力有势,不露不陷,不尖不平,不偏不反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颧骨的贵相是有力有势、不露不陷。
⑩项骨平伏起:项骨,在颈后,下连脊骨,上连头骨。项有余肉,平伏而不突兀,为虎项,大贵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项骨以平伏厚实、不显不露为贵。
在头,以天庭骨、枕骨、太阳骨为主:头相的各个部位有主有次,即有起决定作用的关键部位,有起辅助作用的非关键部位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骨、枕骨、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。
在面,以眉骨、颧骨为主:意思是面部的骨相,主要看眉骨、颧骨这两处起关键作用的部位。
五者备,柱石之器也:五者,指上文的天庭骨、枕骨、太阳骨和眉骨、颧骨。柱石之器,国家栋梁之材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全具备,此人必定是国家栋梁之材。
一则不穷:一,这是一个承前省略句,完整的说法是“一者备”,即如果以上五种骨相中只具备一种。下文的“二”、“三”、“四”类此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只具备一种,此人就不会贫穷。
三则动履稍胜:动履,行动;做事。稍,渐渐。胜,这里是发达、腾达的意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以上五种骨相能具备三种,只要有所作为,就会渐渐发达起来。
【译文】
九贵骨各有各的姿势:天庭骨丰隆饱满;枕骨充实显露;顶骨平正而突兀;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,直入发际;太阳骨直线上升;眉骨骨棱显而不露,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;鼻骨状如芦笋竹芽,挺拔而起;颧骨有力有势,又不陷不露;项骨平伏厚实,又约显约露。看头部的骨相,主要看天庭、枕骨、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;看面部的骨相,则主要看眉骨、颧骨这两处关键部位。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,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;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种,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;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两种,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;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,此人只要有所作为,就会发达起来;如果能具备其中的四种,此人一定会显贵。
【智慧解析】
要了解曾国藩所说的“骨有九起”的含义,首先应知道何为九贵骨,其中一种说法具体内容如下:
一为颧骨。面部左右两边、眼尾下方突起的骨叫颧骨,共有两块。
二为驿马骨。驿马骨即颧骨势入“天苍”的骨,共两块,颧骨不入“天苍”,则叫做驿马骨未成。
三为将军骨。即耳骨,也是两块。
四为日角骨。左眉上方隐隐突起的骨叫做日角骨,一块。左眼为日,所以其上方的骨叫日角骨。
五为月角骨。右眉上方隐隐突出的骨叫做月角骨,一块。右眼为月,所以其上方的骨称月角骨。
六为龙宫骨。围绕双眼突出的骨叫做龙宫骨,共两块。
七为伏犀骨。由鼻上一骨直线向上,到额部“天庭”,再由“天庭”直贯到头顶(一说脑后)的一段骨,一块。其状如隐伏的犀角,故称伏犀骨。
八为巨鳌骨。两耳后耸起直到脑后的大骨叫巨鳌骨,共两块。
九为龙角骨。又称辅骨,为两眉眉尾上方斜入“边地”稍高似角的骨。
“九贵骨”各有所主,各有其势,基本情况是:
颧骨——显示威严
驿马骨——显示尊严
将军骨——显示勇武
日角骨——显示智慧
月角骨——显示机敏
龙宫骨——显示毅力
伏犀骨——显示勤勉
龙角骨——显示果断
这些都是古代相术家们总结出来的,认为通过九种骨相,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、才干、志向和命运。但现代科学证明,这种说法是缺乏依据的。
【智慧典例】
吕公相刘邦为婿
古人观人历来重视骨相,特别是头部的异骨,书云:“头无异骨,难成贵相。”曾国藩也说过:“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。”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中记载:高祖这个人,高鼻子,长颈项,面貌有龙相,须髯特美,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。为人仁厚,喜欢施与,意志豁达,胸襟开阔,常表现出宽宏大度,不肯从事家人生产农作各业。到了壮年,试做官吏,为泗水亭长。
高祖官任亭长时,对其衙中吏人,无不加以轻侮。高祖好酒好女色,常常向王媪、武负二人的酒馆赊酒。有时,高祖喝醉,卧不能起。武负、王媪常看见高祖身体上面有龙出现,甚以为怪异。以前高祖每次来买酒,留在酒馆中畅饮时,二人按酒价数
点赞

踩


算命免费:为您筛选出有真才实学的大师,帮您释疑解惑,破除迷信宿命,提倡正确的知命、造命方式,创造幸福人生!
版权所有 无锡市时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:苏ICP备07019234号-7